宁波海曙吉祥禅寺举行2024年结夏安居仪式

 

5月23日(农历四月十六日)清晨,宁波海曙吉祥禅寺谨遵佛制,在大雄宝殿内依律如法举行结夏安居仪式,为期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正式开始。

 

 

结夏安居期间,吉祥禅寺僧众将更加精进学修,诵经念佛,潜心办道。祈愿三宝加被,龙天护佑,九旬安居期间外魔不扰,内障潜消,种种罪业悉得消除,一切善根福慧增长!

 

 

古印度的雨季长达三个月,在此期间,草木生长茂盛、虫蚁繁殖最多,恐外出时误蹈,伤害生灵,而遭世人讥嫌,因此佛制以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,在此期间,出家人禁止外出,聚居一处精进修行,称为安居。

 

结夏安居又名“安居策修”。元照律师在《资持记》中解释道:形心摄静曰“安”,要期在住曰“居”,随时警励曰“策”,三业运善曰“修”。安居的首日称为“结夏”,圆满结束之日称为“解夏”,又称“僧自恣日”。由于僧众精进修行,或三业清净,或证道成圣,十方诸佛心生欢喜,故安居圆满之日,又称为“佛欢喜日”。

 

 

为何僧人要进行结夏安居呢?这需要从早期原始佛教说起。印度一年分为春、夏、冬三季,对应佛教中则为热、雨、寒三时。安居,梵语译为雨期(印度的雨期为三个月),安即安心,居即居于一处,佛陀倡导弟子在雨期减少外出,注重修行。

 

 

实际上,安居制度并不始创于佛教。《四分律》中有载:“佛时代,有六群比丘一切时,春夏冬人间游行。夏月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卧具、针筒。踏杀生草。时居士见已,讥嫌云:沙门弟子,不知惭愧,于一切时游行,漂失衣具,踏杀生草,断他命根,外道尚且三月安居,而且虫鸟也有巢窟止住,沙门释子,云何如是。诸惭愧,有乐持比丘,以此白佛。故制三月安居。”其中的”外道“,应为印度的婆罗门教。因安居制度于佛教而言是契理契机的,后来这种定期潜修的安居制度,就成为僧团的谨遵佛制和修持戒律。

 

 

中国的安居

 

中国安居制度虽承袭于印度,但并非完全沿用,而有部分变通之处。古德按气候及风俗民情的实际状况而定,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安居期,而此时期正值中国的夏季,故称结夏安居,又称雨安居,或结夏、坐夏、坐腊、结制等,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,圆满之日称为解夏,又叫僧自恣日。

 

 

安居的意义

 

安居制度现在被视为僧人的必修功课和僧团的必修制度,用唐代道宣律师讲述的三点缘由来概括,即:”无事游行,妨废道业“;”损伤物命,违慈实深“;”所为即非,招世讥谤“。

 

 

首先,无事游行,妨废道业。

 

僧人主要以修行为正业,安居无疑能够为僧人争取更多修习佛法的时间,这样定时定量的修行对僧人提高自身的修为有莫大帮助。正因为此,安居并不只拘泥于夏雨季,凡是定时定量为某种目的的精进修行等,皆可称为安居。因此,佛教传入中国后,中国僧人不仅继承了结夏安居,还发展出来结冬安居。

 

 

其次,损伤物命,违慈实深。

 

安居之所以能够纳入到佛教的戒律里,还在于其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相契合。春生夏长,夏季是生命旺盛的季节:草木繁茂、虫蚁众多,安居则是为了避免因出行而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。安居一处,潜心修道,正体现出佛教的护生惜生理念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 

最后,所为即非,招世讥谤。

 

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不仅是出世间的宗教,注重僧人自身的修行解脱,同时也是入世间的宗教,所谓佛法在世间,僧人也致力于向世人弘扬佛法,发挥佛教化世导俗的正面作用。而僧人只有如法如律地修行,提升僧人的整体形象和修为,都能够从内心感化世人,令人信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