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中国化|慧心远照:庐山白莲法祖
慧远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奠基者,胡适先生言:“慧远的东林,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。”
 
作为东晋佛教领袖、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,慧远大师所开创的佛教文化事业,迄今仍是佛教中国化的主流方向。
 
远公生平
 
《高僧传》载:“释慧远,本姓贾氏,雁门楼烦(今山西省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)人。”
 
东晋年间,慧远大师生于书香门第,少时勤思敏学,十三岁时,便随舅父游学许昌、洛阳等地。慧远大师精通儒学,旁通老庄,21岁前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大师,听讲《放光般若》,豁然开悟后发心舍俗出家,随从道安大师修行。
 
 
出家后,慧远大师勤学精进,24岁便开始讲经说法。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,远公则用儒家、老庄之学理、哲思,辅助大众领悟佛法。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:“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,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!”
 
 
西元365年,由于时事动荡,慧远大师随其师,到襄阳弘传圣教。晋孝武帝太元三年(西元378年),前秦兵围襄阳,道安法师为免徒众遭受战祸,于是分遣大众往各地布教,慧远大师亦率弟子数十人南下,客居于荆州上明寺。
 
西元381年,欲往罗浮山静修弘教,路经浔阳见庐山峰林闲旷秀丽,正是修行的好处所,即定居于此,建造精舍龙泉寺,领众清修,弘法济生。后来由于各地高僧名士望风而来者日益增多,龙泉寺已不敷使用。
 
于是,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全力资助下,在庐山西面,新建寺院东林寺,作为集众行道的场所。后遂成中国佛教白莲宗著名的发源地之一。
 
 
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,率众精进念佛,直至往生,享寿83岁。弟子使远公全躯葬于西岭,治冢垒塔;谢灵运作碑文,以铭其德。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,令人瞻仰。远公大师德业广被,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。
 
文以载道
 
千古诗僧无双笔,三教融通第一人被梁启超称为“南朝僧侣第一人”的慧远大师,不仅是不世出的汉传佛教第一高僧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重要文学家
 
 
慧远大师以其“佛对山水”的文学实践,尽显东晋巅峰笔意,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先声,其诗《游庐山》足以孤篇而横亘全晋。
 
崇岩吐清气,幽岫栖神迹。
希声奏群籁,响出山溜滴。
有客独冥游,径然忘所适。
挥手抚云门,灵关安足辟。
流心叩玄扃,感至理弗隔。
孰是腾九霄,不奋冲天翮。
妙同趣自均,一悟超三益。
 
故此,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评价慧远大师“温心善诱,发必远言……仰高契峻,俯深怀清”。唐代诗人杜牧曾言“诗学雁门僧”,白居易亦感慨“不觉定中微念起,明朝更问雁门师”。宋代文豪王安石则赞叹:“晋人为文,无如远公!”
 
此外李白、苏东坡、王阳明,康有为等大家对远公亦多有吟颂。历代名家咏赞远公的诗词,以及晋宋以来咏怀远公的诔、铭、偈、颂、赞,今可见者多达千首以上。
 
融通三道 弘法利生
 
东晋时代,佛法虽已传入,但并不完备,慧远大师派遣弟子法净、法领等人从西域取回诸多梵文经典,并在庐山置般若译经台
 
每逢西域有梵僧来访,远公都非常重视,常礼请他们翻译经典。昙摩留支就受远公至诚所感,将弗若多罗翻译未竟的《十诵律》译出——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。
 
 
慧远大师曾作《沙门袒服论》论证,在外相上,佛家与名教儒家是有差别,但最终目的二者是一体的。所以内外礼制虽然不同,但是“内外之道可合”。
 
这一理论将儒家名教的政治理论,佛家的济世思想,以及道家的出世学说作了相互协调,有利于当时朝野接纳佛教思想,为来源于异域的佛教,能更好地在中土大地生根发芽,茁壮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 
 
慧远大师巧妙地将儒家、道家的思想与佛教教义相结合,使得佛教更容易被时代与环境所接受。
 
他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和道家的自然哲学来阐释佛教的教义,促进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交流,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,也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,使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 

 

宁波海曙吉祥禅寺每周周二、周三举行念佛共修活动,以交流传扬莲宗文化,逢初一、十五,念佛堂参会莲友多达五百余人。莲友共聚于寺,发菩提心,至诚念佛,以求克期取证、修成正果。